“大約15天外賣所用塑料袋可覆蓋一個西湖”,在網絡外賣發展的同時,也為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壓力。垃圾回收利用的問題,靠個體的力量是無法完成的,需要政府主導、整個社會共同努力。也有業內專家建議,建立塑料垃圾袋回收成本補貼。
立足市場需求建立塑料垃圾袋回收機制體制
在“互聯網+”時代,越來越多的人已經習慣通過手機APP叫外賣。但不可忽視的是,網絡外賣讓我們享受便利、快捷的同時,也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日前,一家媒體報道揭示了外賣背后的環境成本。其以三家外賣平臺公布的訂單數據計算得出結論:大約15天外賣所用塑料袋可覆蓋一個西湖。
對此,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城市垃圾處理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徐海云認為,從塑料袋的重量來看比從面積來看更客觀。“因為塑料袋比較薄,數量多時展開面積就會很大。而從外賣包裝的重量來看其在所有包裝消費中所占的比例,更容易看出外賣包裝所處的地位和影響。”
塑料垃圾袋分類回收利用應符合市場需求
在得知外賣垃圾給環境帶來的巨大影響后,市民張女士的第一反應是:要少叫外賣來支持環保。徐海云對此表示認可:垃圾袋由消費者產生,消費由每個人產生。每個人都應該崇尚節儉,不要過度消費。
但也有媒體人指出:社會對于“白色垃圾”的源頭防范是否有了本質的改善?垃圾袋的分類和回收是否做到了最好?這些外在問題若不能解決,只是呼吁人們少使用快餐,就只能是一種一廂情愿的“道德正確”,而非解決問題的辦法。
的確,垃圾回收利用的問題,靠個體的力量是無法完成的,需要政府主導、整個社會共同努力。
徐海云表示,塑料垃圾袋回收應該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材料利用,另一方面是能源回收利用。材料回收利用就是使塑料垃圾袋盡可能地再次轉化成塑料產品,這方面應該充分考慮市場需求。“但隨著中國消費水平的提高,低端市場處于萎縮狀態,材料利用市場容量有限。”
塑料垃圾袋熱能回收利用,即將未能轉化成材料利用的塑料垃圾袋通過焚燒處理后進行余熱利用。“這也實現了塑料袋的回收利用。而焚燒處理,并不需要對垃圾進行嚴格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