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薄塑料袋裝食品有隱患
到今年6月1日,我國“限塑令”已實施4年。6月26日早7點,記者對海淀區、西城區的部分早點攤進行了調查,發現無論是金燦燦的油條,還是白花花的肉包子,統統被攤主裝入沒有任何標示信息且又輕又薄的透明塑料袋里交給顧客打包帶走。在空軍總醫院附近,10余家早點攤一字排開,記者問幾位攤主:“您的塑料袋質量可靠嗎?用這樣的超薄袋裝食品是否有安全隱患?”攤主告訴記者,買早點的都是上班族,每天7點左右的上班高峰也是早點銷售的高峰,大部分人都是趕時間用塑料袋將早點帶走。“塑料袋質量肯定沒有問題,已經用了好幾年,每天從早晨出攤到收攤差不多要用好幾卷塑料袋。”當問起塑料袋價格時,攤主回答:“每卷2塊錢,每卷大約有100個塑料袋。”
在航天橋、官園橋附近的早點攤、水果攤,記者看到除了沒有任何信息的無色透明超薄塑料袋,熱乎乎的油餅、麻辣燙、豆腐腦和剛剛削好的菠蘿還被裝進了攤主免費提供的紅、黃、藍等各色超薄塑料袋中,有的塑料袋用手一戳就破,仔細聞還有刺鼻的氣味,而多數消費者對此并不在意。“管這塑料袋什么顏色、什么質量呢,只要方便用就好,反正不收費而且吃完早點就扔掉它。”提著裝有油餅的紅色超薄塑料袋,準備趕公共汽車的王女士這樣回答記者的疑問。“街邊攤位及小商小販基本是我行我‘塑’,許多攤主用沒有任何標示信息的‘三無’超薄塑料袋盛裝食品,衛生及安全狀況堪憂。”著名環保及食品安全專家、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金獅向記者介紹,在一些超市、農貿市場不僅塑料袋收費制度沒有落實,而且塑料購物袋的標示、厚度及生產原料也存在問題,這一情況在街邊攤位及流動小商販處更常見。
塑料袋裝食品情況堪憂
為了解“限塑令”實施效果以及市場流通的塑料袋質量和標示情況,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和北京凱發環保技術咨詢中心于近期聯合對北京、廣東和浙江等地的20家連鎖超市和17個農貿市場開展了調查。調查報告顯示,各家連鎖超市對“限塑令”的執行情況和塑料袋質量、標示情況好于農貿市場。本次調查從17個農貿市場共收集了27種塑料購物袋樣品,其中18種樣品標示信息不齊全,比例高達六成以上,還有一些是沒有任何標示信息的“三無”產品。
調查結果顯示,超市連卷袋三成以上沒有“QS”標示和“食品用”字樣,三成超市塑料購物袋厚度不達標。本次調查從20個超市共收集了24種塑料購物袋樣品,其中3種為超市內免費提供且袋上沒有任何標示信息卻盛裝食品,分別為北京物美超市北洼路店的面食攤、北京家樂福超市方圓店的面食攤和浙江福泰隆超市浦江店的蔬菜攤。
調查人員在對北京、廣東和浙江等地售賣蔬菜、水果、早點的街邊攤調查時發現,商販提供的大多數是沒有任何標示信息、厚度和質量不符合要求的塑料袋。此外在街邊蔬菜攤上還收集到赫然印有“達標購物袋”的樣品,但隨后進行的厚度測量表明,其實際厚度并未達標,為超薄塑料袋。國家標準要求,塑料袋必須明確標示生產廠家名稱,而此塑料袋沒有生產企業名稱且印刷字跡模糊,可謂“達標袋”不達標。
慎用彩色塑料袋裝食品
“用塑料袋盛裝食品時切勿忽視安全問題,盛裝食品的塑料袋首先要符合普通塑料袋的標準。”董金獅介紹,根據《塑料購物袋的環保、安全和標識通用技術要求》(GB21660—2008)規定,塑料袋上應明確標示生產廠家名稱、標準編號、規格、公稱承重及材質與組分等信息。他提醒消費者,沒有QS標志及編號卻標示“食品用”字樣的塑料袋可能有安全隱患,不要用其盛裝食品。
董金獅解釋,用于盛裝食品的塑料袋的生產原料必須符合食品級標準,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和線型低聚乙烯等都屬于食品級原料。但是一些企業為了降低成本,用非食品級原料甚至是含有重金屬等有害物質的回收廢塑料生產超薄和質量不合格的塑料袋,用它們盛裝食品特別是含油、含水量較大的食物,食物中的油脂和水分會加速有害物質分解并滲透到食物中,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可能會引發腸炎、膽結石等疾病,影響人體健康。